德清与武康,古属禹贡扬州为防风氏国。春秋属越,其境内莫干山有干将莫邪为吴王铸剑的传说(莫干即莫邪之子)。
境内吴憾山(城山)与吴羌山(乾元山)上相传有吴王所筑屯戍城池。秦统一后德清与武康属会稽郡乌程县最南端的余不乡。
王莽篡政,赤眉之乱时,邑人于余英溪以南的山上垒石为城以自保,后世俗称石城山。
汉献帝初平四年分乌程、余杭置永安县,属吴郡,治所在余英溪北,建有城池,以县西有永安山(大紫山的一座山丘)而得名。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本汉乌程余不乡之地,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于东南三余之间’,故吴大帝改会稽之余暨为永兴,而分余不乡置永安县,属吴兴。”不过这个说法明显有误,初平四年设永安县时,孙策尚在袁术处效力,还未返回江东,更别提吴大帝孙权是年才11岁。
西晋太康元年,因与司州平阳郡永安县重名而改名永康县。太康三年,以县西有武康山,再度改名为武康县。武康山相传为汉初吴王刘濞铜山(铜山所在历史上众说纷纭,此为说法之一种)。
南梁侯景之乱时,时为牙门将的武康县人司徒长史沈子春于下闌山(凤凰山)北筑城自保,后世俗称牙门城。
隋开皇九年平定南陈,对全国州县进行大量裁撤,武康县被废除,并入余杭县,改隶杭州。仁寿二年复置武康县,属湖州,迁治余英溪南。
隋大业初武康再度被废。隋炀帝死后,武康县为沈法兴(武康人)所割据。唐初李子通于此置安州,寻改武州。唐武德七年,废武州仍为武康县。
唐天授二年,析武康县东境置武源县,治下闌山(凤凰山)北(推测可能是利用南梁侯景之乱时的沈子春所筑牙门城)。景云二年改名临溪县(县临余不溪)。天宝元年又改名德清县,迁治旧城关镇(乾元镇),但未建城墙,仅于溪港闸立栅以阻商旅。天宝六年敕改武康山为铜岘山、改乌山为德清山。
唐广德元年,浙东爆发袁晁起义。朝廷以李光弼统兵平叛,其以偏将军辛孜在吴憾山(城山)筑城屯兵,俗称将军城。平叛中武康城毁于战火。次年左卫兵曹参军庆澄,舆瓦砾,伐榛莽,重建武康城于溪北。铜岘山之水三面环绕,浚为濠堑,有城门四座。嘉靖版《武康县志》记载此城在南宋绍兴中尚存,明嘉靖时已废。
五代时,吴越王又筑城于吴憾山(城山),号奉国城。
宋景德元年德清县始建有土城跨余不溪。南宋时,德清为近畿首邑。到了宋末为抵御蒙古入侵又改筑石城。
明成化年间拆除德清城墙石材修筑海塘,仅留土城。有城门七座:东门临溪、行春;南门见山;西门广储、清商、西成;北门武塘。到了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将相对重要的四座城门围以石,上建望楼。改临溪为拱乾;广储为峻明;西成为宝尘;武塘为礼辰。
嘉靖三十二年,倭寇犯境,重修德清城墙。新城周七百七十三丈五尺,高二丈。设城门五座。
1958年武康县被废,改为武康镇,并入德清县,到了1994年德清县又迁治武康镇(今改为街道),原德清县城古为清、民时期一直为余不镇,解放后改城关镇,今为乾元镇。
德清城墙砖石在解放后被拆除用以修水利工程。至今大家山、凤凰山上仍留有夯土城墙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