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百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如果AI真的有了选择能力,他会做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6:30:00    

文 | 徐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 deepseek 们来了,文科还有用吗》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图源 VCG

【1】AI不会导致人性变弱

deepseek 出来后,我问了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让它根据批判性思维的原理,生成一个既有哲学主题又能反映批判能力的内容,它给出了答案,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修修补补也能用。

第二个问题,我让它按照哲学思辨的逻辑,预测一下自己的发展方向。它给出了发展方向,还阐述了辩证的几个步骤。它进行了分析,还进行了场景化校准,落实到各个不同领域里,整体来说倒还是像模像样的。

我其实不是特别担心 deepseek 们会影响我们的哲学认知,因为它无法替代我们的思考。这里存在一个区分,关于process(过程)和outcome(结果)。它只能提供一个产出的结果,但结果代替不了过程。就像主持人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我给出了我的认识,以及论证,但这并不能替代你自己的思考。

我认为 deepseek 带来的冲击比ChatGPT要大,特别对于国内市场。因为 deepseek 是国产的,还免费,相当于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库和深度搜索的能力,这种冲击确实是巨大的。它让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信息量指数级增长,这是非常让人兴奋的。

举个例子,孩子高考填志愿,原来可能需要付费找专业咨询师,贫困家庭会有压力。因此,可能同样的分数,有的孩子填报志愿成功考上了好大学,有的就蒙着填,这会造成社会不公平。现在有了 deepseek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信息平等,不是说完全没有了不公平,而是说不会在信息获取方面有明显不公平,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我们中学时都学过,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现在我们学院的邓晓芒老师修改了这个命题,说人是能够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这都充分说明了工具的重要性。在AI时代,人工智能就是最重要的工具。我认为,工具的增强,即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会带来人性的增强。

我们谈人性,首先要知道,人性到底指的是什么。这跟我们今天讨论的文科有关系,文科指的是人文学科,在我看来,人文是几种能力的组合。哲学家可能更看重理性能力,文学家可能比较看重情感能力,除此之外,至少还包括语言能力和自由行为的能力,其中自由选择和行为能力更为历史学家看重。所以 humanity 后面要加复数,它不是一个单一属性,而是多个属性。

为什么我会说增强呢,有了 deepseek 之后,比如理性,你原来只是会推理,现在更多的数据展现在你面前,你又是一个理性的人,那么你的理性方面的人性就得到了增强,推理更强,结论出错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小。当然,如果你本来就不理性,就不存在增强,只是迷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而已。

再说语言能力。在一个对话场景里,我戴上有翻译功能的耳机,就能听懂对方说的外语,对方也可以听懂我说的中文,这使得我们语言的沟通能力就变强了。我还设想了一个情况,我跟一个外国人沟通的时候,戴上一个麦克风,这个麦克风可以将我的话语进行校准,使得我表达出来既符合逻辑,又符合修辞学,非常好听。这其实也不难实现。这样,人们的语言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再看人的情感能力和自由行为能力。情感方面,比如,恐惧,愤怒,羞耻,它们不会变弱,比如,人仍然会因为终有一死而产生深深的恐惧感,同样会因为不公平的待遇而愤怒,因为无法自拔而羞耻。

我想稍微多说一点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是还原过去的时代、过去的人物在过去的环境下做出的历史行为决策,这背后反映的是人类的自由抉择。我们要思考,今天我面临类似的场景,我是否应该像历史人物一样做出同样的决策或者不像他一样做出同样的决策?我们需要想象自己像历史人物会怎样?历史人物如果是我的话会怎样?这个替代的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人性的表现,因为不同的人替换进去结果会不一样的,有的人会选择成为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有的人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这个假想的替代过程是不能在人工智能上复制的,因为背后是思考者的价值观的差异。

一般地,关于人文思考方式,在我看来,无论是从人文思考的过程性来看,还是从人文思考的不确定性结果来看,它都无法复制,更不能复制在非生命体上。

总之,如果我们去看人性的构成,deepseek 的出现与更新,带来的更多是人性的变强而不是变弱,这也将带来更多对人文的需要。它并没有剥夺我们的领地,而是扩大了我们的领地。

关于危机或者风险,我认为也是存在的。在信息节奏比较慢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不那么方便,好奇心会保持很长时间。对于所有的科学类活动,甚至广义的认知活动,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现在呢,我们这么轻易地就能获取信息和看起来靠谱的答案,这种便利之快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但带来的影响就是严重削弱人们的好奇心,同时会造成一种错觉——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回答,我们不需要多努力。我认为,这会影响人们对科学和求知探索的动力,这是人们在科研领域和教育领域需要注意和警惕的。

【2】AI只会给你一个回答,不能代替批判性思维

现在,AI也能写诗、写小说,是不是说人类的这种独特的东西就受到了威胁呢?我认为不会,这牵涉到我们怎么去理解人类的独特性。

以情感为例,AI生成的东西,不是一个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的模仿,它本身不能够增强人类的情感,也不能表达人类的情感,只是一个人类情感的表达物的一个相似品。如果我们错误地将之视为情感的表达,轻视了人类自己的表达能力,甚至去轻视别人的情感,那么在我看来,这是非常愚蠢的,也是要值得警惕的。

大家私下里聊到这些话题的时候,有时也会觉得AI很厉害,具有情绪表达什么的,我是一点都不担心。我们一定要知道,AI提供的是人类情感表达形式的相似品,而情感表达的相似物并不能够代表情感的表达本身。

我是研究逻辑学的,也包含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AI时代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一是批判性提问的作用。有一本书叫作《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就是问正确的问题。大家不要小看提问,deepseek 等的使用中,恰恰体现的是提问的重要性。我要强调的是,当你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它就有不同的回答。AI只能给你一个回答,无论再怎么精妙,都只有一个回答,它不能够替代这个问题本身。

第二,整个使用AI的过程中,你运用批判思维进行提问,会更加高效。比如你可以让AI去明确模糊词汇的意思,让AI去替你寻找某一个论证某一个理论的隐含假设,让AI去评价论证的强度等等。

第三,就是关于证据本身。我们作为AI的使用者,必须知道,AI的信息库可能是被污染的。为了避免使用这种受污染的AI信息库,我们需要对同一个信息进行不同信息源的验证。批判性思维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一条信息的时候,我们不只要看信息的内容,还要去看这条信息的来源。

第四,批判性思维根本上是平衡能力,这是AI无法替代我们完成的。这牵涉到我们背后的价值观,涉及规范性,而这是无法替代的。人工智能的计算不能替代价值观。价值观的不同一方面会导致考虑的替代可选方案会不同,也会导致最终做出不同的选择。

人工智能的“快”产出和批判性思维的“慢”过程需要结合起来。人工智能发达后,我们会更加珍惜慢思维,我们最好不要急于去做出一个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用好人工智能工具去搜集信息,做更充分的批判性思考。即使如此,当然批判性思维仍然并不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绝对正确的方案,只是说,这个方案是你当下不会后悔的方案,而将来后悔的话,那是将来的事情。

【3】只要人类还在星球上,人文和文科的价值不会消失

如果AI能自我迭代,哲学该如何重新定义“人类主体性”和“技术客体”之间的界限?

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故事。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如果他们没吃苹果,就不会意识到自己没穿衣服,也永远不会作恶,因为他们根本不懂“恶”是什么。但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选择,因为所有结果都是上帝安排好的。而他们一旦吃了果子,有了自我意识,那一刻,人类就真正诞生了。

现在我们来做个类比。AI是人类创造的,如果AI能自我迭代,它是不是就像亚当和夏娃吃了果子一样,也获得了主体性呢?这要看我们怎么理解自我迭代。如果AI能自己给自己定任务,并去执行,那它肯定会变得更聪明。但即便如此,如果这个自我强化的过程是人类设定的,也不能说它就有了主体性,这还是人类给它设好的路。

假如它能自我强化,也必须自我强化,但变聪明并不等同于获得了主体性。因为人类的主体性,关键不在于想怎么做或做得怎么样,而在于我们可以不做。

如果将来的AI真的能跳出我们给它设的路,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进化之路,那我觉得,“主体”和“技术客体”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我们认不认可它的主体性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人机共存的社会里,我们必须考虑到潜在的风险。

我当然希望这只是个假设,但我们哲学家擅长做思想实验,提前想想人机共生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以及相关的伦理问题。如果AI真的有了选择能力,它肯定会去争取投票权,它还可以变成人形……如果它真这么厉害,将来人机共存的社会,就不再只发生在科幻电影里。这样的设想现在看起来还很遥远 ,但只要伦理界限允许,也许并没有那么遥远。

AI浪潮之下,文科还值得读吗?我想,人将来都会就业,但什么岗位是最好的,是那个赚钱最多的岗位吗,真不一定。就业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全部,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是要考虑的。这并非掩耳盗铃。

大学专业的周期在变化,也许你大一刚进来,这还是个火爆专业,但四年后专业就消失了。这种情况,在文科、理科、工科内都会存在。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所有学科专业都会重新洗牌,都必须刀尖向内,自我革命,文科也不例外,对时代需求无感的专业,是没有希望的。幸运的是,相比其他专业,文科的守正创新是有希望的,国家倡导的所谓“新文科”也正是这样的考量和布局,我们已经在严肃探索中。时代呼唤新文科,呼唤大文科,这是我们的使命。

我的期望是将来大家可以不必纠结于文科、理科,如果非要选的话,去选那些不可替代的专业。不可替代有两重意思,一是对你个人的不可替代,一是它研究的问题的不可替代。也许你不会赚很多钱,但是对你个人而言不可替代,所以到头来,你可能会是赚的。就像马克思所说的,物质极大丰富之后,我们的追求是什么,是个人的幸福。在不可替代需求方面,文科的需求不会减弱。

有些人担心人文需求会被AI取代,当AI能写出漂亮的文本,写出符合逻辑,甚至修辞学的文章。但我觉得,只要人类还在这个星球上,人性就是永恒的话题,人文和文科的价值永远不会消失。

我愿意用“放大镜”来比喻AI时代文科的终极价值。如果我们要迎来AI时代,那不论我们喜不喜欢,AI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我现在很喜欢“人类增强”这个词。过去的文科展现人性,就像坐井观天,井口很小。但在AI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在井口放个放大镜,让我们的人性,包括理性、情感、语言、自由等能力都被放大。

在AI时代,我们依旧需要文科的深入探索,以引领我们成为更加完善的人。如何界定人的本质,这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命题。成为人,即拥抱“ be human”的本真;而追求更具人性的存在,则是迈向“more human”的境界。最后再说一句,就是技术归技术,人文归人文,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相融合是这个新时代的必由之路,文科人手中的这个放大镜永远不会过时。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