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明在民事诉讼中是指法院的审判人员对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内容及其与案件之间的关系向当事人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释明既是法官的法定权力,也是其法定义务,贯穿于诉讼的各个阶段,包括立案、证据交换、调解、开庭、庭后和判决后等。释明的内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向当事人说明诉讼可能带来的结果和风险,如败诉的风险、证据不足的法律后果等。
对案件中的关键事项进行明确,包括证据、法律适用、诉讼程序等,确保当事人对案件有清晰的认识。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应及时发现并引导当事人陈述清楚自己的真实意思,对未明确表示态度的事实进行询问和说明。
为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指定申请鉴定期限,并告知不申请鉴定的法律后果。
在具体案件中,释明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中,法院应当向被侵权人释明是否同时起诉侵权人。在诉前调解中,法院应对诉前鉴定申请进行释明。
建议
提高释明能力:法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和释明能力,确保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行使释明权。
注重释明效果:释明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注重实际效果,确保当事人能够理解并正确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
保障当事人权利:在释明过程中,应充分保障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权利,避免因释明不当造成司法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