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车马三日,现在只不过一条微信,不是古人慢,是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时间和控件的进化速度永远和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速度呈正比。
但是现代人的心,太浮躁。有的人急于求成,有的人太过虚荣,有的人没日没夜人的劳于奔波。总之,每个人都是无尽的应酬、无尽的忙碌。但是,当自己想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说读一本书或者思考个哲理的时候去发现,自己怎么叶静不下心去。或许,偶尔闲适,回首往事,却发现,时光,悄无声息的都离我们远去了。然后便是心慌,便是烦躁,迷茫,于是就不知所措,这样不知所措和心慌无尽的自我反馈与放大,直到自己无比的苦闷。
其实,这就是浮躁,归根结底,这是心不静。
所以,要想根治这种病,我们必须沉下浮躁的心,然后我们才能够每天都充实,每天都快乐。更重要,我们能够看清楚我们自己人际关系的真正脉络,看清楚有些事物和人情的本质,从而,我们可以跟深刻的了解人生,了解生活,而活得更自在,活出更好的自己。
追本溯源,不忘初心。让《道德经》告诉我们如何去沉下浮躁的心。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很简单,“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期间却蕴含着大道理,因为这一章道出了人们浮躁的根本原因,也给人们指明了沉下心的正确方法与道路。
世界的缤纷复杂,物质社会社会的物欲横流,这个社会终归太过于丰富,从而让人们看不清楚。但是世界再复杂,终归有经络,人心再复杂,终归有有章可循。最后的“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是点睛之处。
“简朴宁静,修身养性,格物致知”。然后随性而求。
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欲望太多了,我们得到和享受的太多了,所以我们看不清楚了。
人生很多烦恼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欲望太多,得到和享受的太多。所以,修身养性,格除物欲,这才是最终的方法和归宿。
同时,很多古人的思想也都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方法。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本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所有的欲望,致知,就是我们就能够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这,才是人类哲学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