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百科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学新星丛书”:孵出了这么多作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5:30:00    

阿城自画像

◎李建新

1984年7月号《上海文学》,发表了阿城的小说《棋王》,轰动一时。这篇小说后来成为“寻根文学”的典范作品之一。1985年11月,小说集《棋王》即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的第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据《棋王》的责任编辑石湾的回忆文章《昨夜群星灿烂》,1985年夏天,从维熙出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提出了“当代小说文库”“无名文学丛书”“作家参考丛书”“开拓文学丛书”四套大型丛书的构想。“无名文学丛书”拟编选青年作家的作品,请《萌芽》《青春》《青年文学》《青年作家》杂志各编选一本。时任小说编辑室主任的石湾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应该从更高的起点挑选作者,并改丛书名为“文学新星丛书”。石湾在1980年就见过阿城参加“星星美展”的钢笔画作品,《棋王》爆红,便想起以阿城的小说集打头。“在我找到阿城组稿时……便有了一见如故的感觉……他听了之后说:‘书稿我可以给你,但作家出版社刚恢复出书,我不知你们装帧设计的水平如何?说实在的,国内图书的封面我很少有看得上的。这样吧,你们先把封面设计图搞出来,如果能让我满意的话,我就交稿子给你。好吗?’……”最后装帧设计找到了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书籍装帧系的王效宓——出版家王仿子之子。王效宓的封面设计稿是剪纸式的拼贴,拼出了和知青生活相关联的锄头、镰刀、草帽,也有点睛的花束和一只白猫。阿城对设计稿很满意,说“这封面设计,即使上国际展台,我看也拿得出手啦”。

“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版了五本书:阿城《棋王》、王兆军《蝌蚪与龙》、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何立伟《小城无故事》。都是作家的第一本书。

“文学新星丛书”的体例,书前有作者自撰的小传和一幅漫画像。《棋王》中阿城的画像,为画家曹力所绘,是线条很概括的白描式漫画裸像。作者同意放这样的画,大约确实有点魏晋风度式的不羁心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较为保守的文化环境里,就显得特立独行了。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何立伟《小城无故事》中的作者像,则是阿城手笔,都是极简练的线描漫画头像。

关于阿城的“裸像”,石湾的文章中有较细致的回忆。“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书稿落实后,按计划《棋王》会在1986年春天面世。后来出版社接到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的前身)通知,1985年年底要在香港举办首届“中国书展”,香港方面邀请冰心和阿城出席开幕式。冰心年事已高,只能阿城一人去了,便催着阿城的作品集尽快出版。石湾去向有关领导汇报工作:

当时,出版局的同志对阿城还很不了解。正好我是带着编好了的整套书稿去的。……我又拿出阿城的《小传》,念给他们听。阿城的《小传》写得相当别致,几句看似朴拙却藏有机巧的话,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况味。(国家出版局的专员)陆本瑞和出版局的另一位官员听了都夸写得好,没一点儿八股腔,很适合平民百姓尤其是海外读者的口味。这时,我便乘兴把曹力作的阿城漫画像拿了出来。这是一幅裸体漫画像,意在表现阿城的一种与人赤诚相见的品格。阿城本人对这幅漫画像是十分喜爱的,但我在出版社征求意见时,有人觉得一本严肃的小说集前印一张裸体漫画像,似乎不太雅观,尚且出版界也无先例。因此,为防备送审不能通过,我是另组了一幅阿城头像备用的。未料,陆本瑞同志看过之后却大为赞赏,说:“不错嘛!这和他《小传》的风格很和谐。”一锤定音。我心里好一阵窃喜,藏在提包里的一张备用的阿城头像,自然就没有必要掏出来了。

石湾先生已于2019年去世。前两年偶然在网上见到过他手中的资料上拍,有阿城手写的小说集《棋王》篇目,有阿城画、印在《小城无故事》上的何立伟漫画像,还有一幅阿城的自画像,很有可能就是石湾文章里说的那个“备用”稿。

从1985年11月出版第一本《棋王》,到1997年3月出版最后一本《北京藏人》,“文学新星丛书”一共出了13辑,除了第九辑是四种,其他每辑五种。第13辑已有预告的皮皮《危险的日常生活》因故未出版。实际见书的,一共63种。这些“新星”作者,后来有相当一部分成为重量级作家。

除第一辑中的五位外,如第三辑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蒋子丹《昨天已经古老》,第四辑有洪峰《瀚海》、残雪《天堂里的对话》,第五辑有刘震云《塔铺》、陈染《纸片儿》、池莉《烦恼人生》,第六辑有迟子建《北极村童话》、阿来《旧年的血迹》,第七辑有徐星《无主题变奏》、赵玫《流星》,第八辑有格非《迷舟》、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杨争光《黄尘》等等。

余华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当年他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北京文学》副主编李陀对他说,从此你就从鸡蛋变成鸡了。王效宓为“文学新星丛书”作的装帧设计,扉页有一只报晓的公鸡,封底的图案则是一只裂开的蛋壳。在出一本书相当不容易的年代,“文学新星”能一心一意孵了六十多颗蛋,实在是令人敬佩。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