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百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宋状元|这位状元忠烈堪比文天祥,为何却长期被很多史家误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6:13:00    

大宋 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辛未科状元,乃广南东路南海(今广东顺德)人氏张镇孙。据传,张镇孙的母亲在怀着他的时候,曾经梦见一轮红日扑入怀中。于是,邻里之间纷纷相传,张家必定要出一个大贵人。张镇孙出生后,果然天赋异禀,不同于常人。他博闻强记,学习刻苦,被人们称为“小神童”。十五岁时,张镇孙报名参加童子试,一举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后,张镇孙的科举之路变得坎坷起来。他屡次赶考不第,曾被人讥为“江郎才尽”。但心理素质很好、永不言弃的张镇孙,对人们的讥笑非议充耳不闻,依然埋头复习备考。有付出必定会有回报。夺得童子试第一的二十年后,张镇孙通过解试,获得举人身份。三十六岁那年,张镇孙终于一鸣惊人,高中状元。

中状元后,张镇孙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随后升为秘书省校书郎。对于有才的张镇孙,贾似道也曾试图拉拢到自己的门下,但正直的张镇孙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贾似道,就利用职权将张镇孙排挤出京城,打发他到婺州出任通判。有些任性的张镇孙,可能对这种安排有些看法,就以思念双亲为名,擅自离职回家了。此时,蒙古军队已经进逼临安,有些言官认为张镇孙是胆小怕死,便弹劾他擅离职守,临阵逃脱。于是,张镇孙受到了撤职的追责处理。事实证明,这些人真是看错了张镇孙。

赵昺在福州称帝后,张镇孙应招出山,官拜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临危受命的张镇孙,不畏强敌,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击侵略者的第一线,率军同敌人展开了激战。作为读书人出身的张镇孙,在军事上也很有一套。他运筹帷幄,指挥有方,连战连捷,出师不久就一举收复了广州城。这一重大军事胜利的取得,使得朝野上下深受鼓舞,军心民心为之大振。

广州光复半年后,元军集结重兵再度进犯广州。张镇孙率军主动出击,在珠江江面与元军展开激战。由于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独力难支的张镇孙,力战不胜,只好率部退守广州城。在广州城中,张镇孙指挥部下,与城中民众同仇敌忾,奋力抗战,打退了元军的多次猛烈进攻。在敌众我寡、极为艰难的形势下,苦苦坚守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外无援兵、内断粮草的情况下,张镇孙自料广州难以保全,最后无奈接受了元军提出的劝降条件。对于张镇孙的这种选择,有些史学家认为他是做了叛徒,因而对他多有微词。其实,相对于自己的状元学兄文天祥、陈文龙而言,张镇孙做出这样一种选择,更为艰难,也更为痛苦一些。为了保全广州全城民众的性命,张镇孙只能置自己的名节于不顾了。张镇孙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比如他日后就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他来说,选择战斗到底,至死方休,是更容易、更简单的一件事情。但张镇孙知道,如果那样做,元军破城之后,很可能会对广州民众施以屠城之暴行,就像他们在潮州等地做的那样。张镇孙牺牲了自己的名节,换得了广州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这样的胸怀、这样的精神,同样可歌可泣。一个不具有人间大爱情怀的人,很难做出张镇孙这样的抉择。

被元军俘虏之后,张镇孙被押解北上。行至大庾岭时,自感已经完成使命、无所牵挂的张镇孙,趁押解人员不备之机,自尽于繁盛灿烂的红梅花丛中,时年四十三岁。张镇孙的一片赤诚之心,直如这梅花一般血红。一个满腹诗书的忠义文人,牺牲的方式也这般与众不同、这般富有诗意,让人为之无限感佩赞叹。行文至此,笔者不由想起了一句古文名言:“其气浩然,长存天地之间。”雄伟的大庾岭作证,烂漫的梅花作证,张镇孙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张镇孙为国尽忠之后,文天祥曾专门为之赋诗,表达了深切的哀悼纪念之情。这也说明,张镇孙是被文天祥视作自己的同类人,而非那种贪生怕死、变节投敌之徒。南宋末代状元张镇孙的辞世,不仅为南宋王朝唱响了挽歌,也为南宋科举乃至整个大宋科举唱响了挽歌。

大宋这个朝代,纵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比如军力羸弱,比如党争不断,比如腐败盛行等等。作家二月河就曾说过,宋朝是一个最腐败的朝代。但是笔者以为,相比其他的封建王朝,宋代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和教育等事业兴盛发达,人民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宽松和谐的。至于腐败现象,哪个封建王朝又能避免呢?尽管朱元璋曾经不遗余力地肃贪倡廉,但明代的腐败程度一点也不比宋代逊色,清代也是这样。

别了,大宋科举!别了,大宋的状元们!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