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VR技术走进殡仪馆,当文化展馆入驻公墓,让人避之不及的殡葬场所正悄然变身。北京市东郊殡仪馆和万安公墓的创新之举,响应政策号召,通过建设生命驿站和文化馆,解锁生命文化教育的全新路径。
殡仪馆里的生命驿站,可VR体验“死亡之旅”
东郊殡仪馆内有一处方形小屋,浅色的外表看起来并不显眼,打开门却能看见宛如VR体验馆的设施:五面沉浸式大屏、两个可前后平移的皮质交互座椅、专业的VR眼镜和专用耳机。这个地方叫做“生命驿站”,由东郊殡仪馆与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合作建设。
社工李志华曾在生命驿站体验过,当她坐上座椅,戴好VR眼镜与耳机后,便经历了一场“死亡之旅”。在这趟旅程中,她的视角跟着一个人走入小区、回到家中、突发疾病、接受抢救、抢救无效后被送到殡仪馆,她仿佛变成了那个人,躺在殡仪馆的告别厅中央,周围是家人朋友的告别,然后被火化,最终变成一颗天上星。
3月21日,东郊殡仪馆生命驿站,参观者通过VR体验“死亡之旅”。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从死亡到归于自然的全过程,她仿佛都亲身经历了一次。作为常在殡仪馆提供服务的社工,她知晓逝者身后事的办理流程,但家属往往由于悲痛和未曾主动了解过身后事而不知所措。一位在殡仪馆负责业务预订洽谈工作的从业者告诉记者,她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陪伴和引导家属为逝者办身后事,因为大部分家属在这个过程中是蒙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告别、告别仪式有哪些环节、什么时候火化等。
人难以真正了解未曾体验过的事,尤其是死亡。“这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李志华说,“经历”过死亡,珍惜生命的想法更加强烈,以后她能更好地面对离别。
这座生命驿站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已经有300余人体验。“新颖”“放松”“感动”“高科技”是体验过的人留下的高频反馈词。除了VR“死亡之旅”,生命驿站内还有300余本古今中外与生命文化相关的纸质书籍,电子触屏里通过殡葬智库、文化谱系等专业数据库可查询并下载相关专业文献和电子图书,五面电子屏能提供斗转星移的星空、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纪录片、生命文化动画科普片、清明文化宣传片、死后遗体变化过程等视觉体验内容。
今年,专门针对殡葬职工的线上“生命驿站”也已开放,通过科学引导情绪管理、压力疏解和自我觉察,帮助职工构建可持续的心理韧性,增强职业适应力与生活幸福感,为治丧家属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服务。
“殡仪馆应该建设成为传播生命文化的殿堂,生命驿站在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开展死亡教育,并为殡葬从业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政策与文化研究室主任王永阔说,生命驿站设立在殡仪馆内,免费为公众提供服务,旨在消除社会中部分人群,特别是逝者家属对殡仪馆的误解和偏见。
他指出,许多人普遍认为殡仪馆是一个冰冷和高收费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生命驿站的公益服务,从文化角度破解这些偏见,增加公众对殡仪馆惠民服务项目的了解。逝者家属在面对亲人离去时所承受的情感负担,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的。为给逝者及其家属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增强社会对殡葬服务的认知与接受度,殡葬职工一直在努力。我们希望,这些努力能为社会带来更加温暖和具有人文关怀的殡葬文化。”
公墓里的文化馆,常有中小学生来参观
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是李大钊、于敏、曹禺、朱自清、冯友兰、季羡林等大师巨匠的长眠之地。去年,万安公墓向公众开放了一座文化馆。
走进文化馆,万安公墓建园初期的石构件以及明清时期的石狮子、龙纹石墩、石牌坊构件等殡葬文物,穿越数百年时光与人们相遇,引发关于时间与生命的哲思。除了万安公墓的历史,生命故事、追思传承,都是文化馆的展陈主题。大师巨匠的生命故事在这里呈现,生死哲思以投影形式醒目地印在墙壁上。
万安公墓文化馆里展示了大师巨匠的生命故事。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记者注意到,文化馆内特别设有聆听体验区,戴上耳机,可以听到季羡林的《黄昏》、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旦的《冥想》等名作,也可以聆听森林的声音、鸟鸣、夏日蝉鸣等,让人心绪宁静。
万安公墓文化馆内的聆听体验区。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这座文化馆从去年3月开馆至今,已接待近5000人次,既有散客,也有团队参观,且经常会有学校组织中小学生来开展活动。
“殡葬在传统观念中是比较忌讳的,或者说很神秘,很多人没有主观意愿去了解,而死亡又是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每个人也会面临亲人、朋友逐渐离去的事实。”万安公墓文化科负责人表示,“建设文化馆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对万安公墓百年历史的展示,体现首都殡葬事业的发展;通过对科学界、艺术界、医学界等各行业大师的生命故事讲述,传承其精神气韵。”
31岁的姚女士与母亲一同来万安公墓为外公扫墓,见到这里有座文化馆,便走了进来。“没想到里面别有洞天,看着这些名人大家的事迹,我也会忍不住想,我要怎样度过这一生。”姚女士说,从3岁开始,她每年都会和家人一起来此祭扫,万安公墓公园般的环境和深厚的人文气息,令她很喜欢。
“有些人认为不宜带小孩来公墓,但我觉得那是封建的想法。我去过很多国家,见过小孩在公墓玩耍,还在悉尼见到一座知名的海边公墓,非常唯美,是很受游客欢迎的景点。”姚女士认为,对公墓的负面看法,与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她的孩子现在6个月大,等孩子稍微大点,她也会毫不忌讳地带孩子来扫墓、参观这座文化馆,希望孩子能认识到死亡是什么,这样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更好地面对离别。
殡葬机构何以成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2018年1月,民政部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充分依托殡葬服务纪念设施,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
东郊殡仪馆内的生命驿站和万安公墓的文化馆,都在实践层面上具有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功能。一位殡葬领域的研究人员认为,应该改变社会对殡葬、殡仪机构的偏见。
“实际上,殡葬行为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表现,其中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这其实是一种很温和的情感,不应该忌讳。”他说,在殡葬机构,尤其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殡仪馆,火化只是其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这里还具有遗体整容、告别仪式等承载着丰富人文情感的功能。“我觉得殡仪场所应该是一个温情、神圣、低调、严肃且有内涵的地方,也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
东郊殡仪馆里的康宁整容美护工作室。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他表示,殡葬机构本身有生命教育或者说死亡教育的功能,在与死亡比邻的地方,人很难回避自己的生命将会消逝的事实。“那么,我为什么会来这里?我会怎样死去?又该怎么活着?这样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发。这是一个让人能站在人生终点看起点的地方。”生命驿站、文化馆等生命文化传播、教育的载体,建设在殡葬机构里,是非常合适的,也是非常先进的。
此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从教育完整性角度分析认为,死亡教育是有必要的。“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更关注成长、成就,不关注死亡,而且人会本能地回避死亡。其实是有必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死亡教育的,特别是对一些孩子来说,当亲人逝去时,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进行死亡教育的机会;在学校里也可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相关讨论,比如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都是进行死亡教育的良机。”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
文化中国行·何以清明 典籍里的清明 清明“食”节 品味春天
2025-04-07以花为媒 农耕文化玩出了新花样
2025-04-07清明假期海南线路游订单量同比增长67%
2025-04-06从忌讳之地到生命课堂,殡葬机构解锁生命文化教育功能
2025-04-06兵哥哥在石头上手绘漫画,氛围感拉满!
2025-04-06五旬孙子从重庆赴南京祭扫30岁英烈爷爷:带上孩子,记住牺牲与奉献
2025-04-05早报|惠民殡葬树新风 解决群众“身后忧” ——重庆持续推动殡葬综合改革,全力保障“逝有所安”
2025-04-04清明节假期,到佛子岭、四厦岭扫墓有公交专线,在这儿搭车→
2025-04-04专访陈凌广:动画产业发展需要形成“金字塔”式集群
2025-04-03当博雅课程遇上非遗传承 关上实验学校打造PBL育人新模式
2025-04-03交通运输部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在建勐关高速公路工程项目“3·2”边坡塌方事故挂牌督办
03-25新疆兵团:特色农业“种”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03-26今日,光明日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联合发文,共赞“山海经”
03-25事发长虹路!多人被拦下!
03-25从小城驶向全球,一辆代步车的市场进阶之旅
03-26繁花与音符共舞!贵阳路边音乐会嗨唱贵安樱花园
03-25上海青浦区总工会协同各部门全面推动落实产改新举措
03-26长城基金杨建华:关注AI产业链新变化
03-26阿布扎比打造全球最完整基因数据库 挖掘DNA“数据金矿”
03-25北京今日下午阵风五六级,最高21℃,夜间高海拔山区雨夹雪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