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百科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报观潮丨AI时代,写作的力量和信心何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1:42:00    

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

在AI生成内容持续冲击人类写作的今天,有不少写作者正在经历“写作者危机”,比起精确、辩证、理性、完美的AI生成内容,手艺写作还有必要么?其价值和意义何在呢?

近日,杭州初三女孩张潇冉的《旧轨还乡》与山东果农吕玉霞的“土味诗歌”意外引发很多网友的共鸣。她们扎根真实生活中的文字和表达,为正在经受AI写作困扰并由此怀疑自身写作价值的人,带来心灵上的有力一颤:AI写作能力确实强大,但人类的写作和表达仍有力量、仍不可被替代,饱含真情实感、有“人味”的书写和交流,仍然为人们所需要。

张潇冉笔下那列绿皮火车,承载着三代人的归乡记忆,车厢里蜷缩在床尾的爷爷、车窗上凝结的雾气、远方破晓的晨光以及生满锈迹的铁轨,这些不需修饰的真实记忆将人们带回那个“从前慢”的日子。

无需穿越记忆中的亲情场景,吕玉霞的诗歌则从另一维度向我们直接诠释了真实自有的万钧力量,无论是将春雪比作“老天爷撒的糖霜盐”,还是将麦苗生长视为“挺直的腰杆”,无论是她布满老茧的手,还是她指甲缝里进入的泥土,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土生土长的、真实生动的乡土生活细节。

张潇冉记忆里的那列绿皮火车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连接着太多人在绿皮车上摇晃着归家或远行的真实经历;而吕玉霞的“土味诗歌”,则是连接着她脚踏黄地、两手泥巴的真实乡土生活经历,正如吕玉霞自己说:“我想写实的东西,是我眼睛能看到的实,我把自己的感想也好、思想也好,写进地瓜里、写进芋头里、写进桃子里。”

所以,在引发强烈共鸣的文字和写作背后,真实且强烈的生命在场感和思悟才是写作者之所以能掀起情感共振的力量之源,这是人类写作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样,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珍视真实的情感,勇敢去做最真实的表达。

可能我们真的写不过AI,可能我们从粗粝、真实的生活中提取的“美”确实不够流畅、不够华丽,确实有些遗憾、有些“土”,但我们依然可以对人类写作和表达充满信心,只要我们是在经历着、感受着、表达着真实的生活。

无论是记录绿皮火车上爷孙俩的温情互动,还是描写霜冻后吐绿的春菜,《旧轨还乡》和“土味诗歌”所引发的强烈情感共振已经向我们展示出建立在真实生活经验之上的写作力量,更向我们证明,任何成功的写作,其本质不在于修辞的完美,而在于生命经验的真诚传递。

因此,在AI冲击写作者的当下,来自写作者自身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正是人类写作的力量和信心所在,这启示也要求我们回到写作和表达最本真的样子,那就是说人话、讲人事、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