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百科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烟火人间的重庆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8:44:00    

覃皓珺

“燃”,是一个光明炽热、噼啪作响的妙字,带着一股肆意青春的劲头。自少年时代坚持写作至今,青年作家周宏翔读者众多,在同龄人中担得起“燃”字。他笔下热气腾腾的重庆故事以《当燃》为名,自是承载了一份意有所指的期许。

期许之一,便是于人生起伏跌宕处起笔,“燃”起人间烟火。《当燃》中,程斐然、钟盼扬、方晓棠三位重庆女青年各有各的难处,来自家庭与职场的挑战此起彼伏,可书中的她们喜怒哀乐不言弃、关关难过关关过,创业打造“当燃鸡”电商品牌,以鼓舞人心的“燃”对抗消极内耗的“难”。跟随周宏翔的笔触,我们一路潇潇洒洒,穿越洪崖洞、跨越滨江路,品味人生百味,体验醇厚真情,与三位女性以《当燃》为媒,相识为友、彼此激励、休戚与共,参与故事的同时也点燃自己的内心。当书中角色各自奔赴书页的终点,我们也积攒起继续启程的力量。

从文学中获得心灵能量,是阅读的一大幸事。然而,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当下青年写作其实不太“燃”。《扬子江文学评论》开设的“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栏目中,批评家刘大先以《青年写作与整体语境问题》一文,注意到当下写作中常常出现早衰、早熟、拒绝成熟这三种青年形象。学者房伟则在《当下青年写作的“四种症候”及其反思》中,点明当代青年写作存在“围栏症”“恐大症”“浮游症”“封闭症”四种症候。这些评论家无疑都注意到了当下青年写作的价值取向问题。青年写作如何“燃”起来,《当燃》提供了一些启示。

“燃”得长久而热烈,需要积累足够的可燃物作为支撑。一些青年写作者总会限于阅历,对生活细节缺乏体察,造成笔下人物干瘪、对话尴尬。为获取灵感,有人尝试拼凑情节动人的新闻报道,改写道听途说的奇闻轶事,却无法具备真正的“文学性”。虚构能力不足,造成了故事素材的浪费。《当燃》的创作缘起,却是十分生活化、颇具人情味的。一次与故乡重庆的女性友人们闲谈后,周宏翔感知到当代女性的独立自强。在征得对方同意后,他将观察到的友人际遇发在微博与大众讨论,越来越多的留言汇聚起来自五湖四海青年人的共鸣,一部浓缩山城重庆烟火人间故事的作品,就这么轰轰烈烈地“燃”了起来。创作的起点若无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过程若无细致入微的耐心观察,青年写作者笔下便难产生引人入胜的佳作。

“燃”,是一种笔下带风的青春感和少年气。当下,一些青年写作者中意灰暗的调子,缺乏昂扬的生命激情。《当燃》中的人物或是风风火火、敢爱敢恨,或是跌跌撞撞、愈挫愈勇,呈现出一种高能量、反内卷的“燃”。周宏翔以男性身份探索女性视角下的人物塑造,以超越性别的少年意气,于虚实之间为故事注入热辣滚烫的生命力。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程斐然与刘女士这对感情“别扭”的母女创业的历程,她们从互相较劲到释怀和解,点点滴滴透露出两代心怀梦想的人逐渐适应但又不妥协的青春之旅。刘女士作为一位反传统的母亲,进一步丰富了青年作家笔下的中年女性形象。呈现这样无关年龄却关乎心灵的“燃”,需要写作者本身常怀一颗少年之心,在精进技艺、增长阅历的同时,始终与读者同行于文学的青春路上。

“燃”,是一种从笔尖到心间的温度,需要以不同方式守护和传递。《当燃》中众多人物带着重庆方言的嬉笑怒骂,令读者不自觉地被带入其中,感受到人物情绪的微妙变化,这离不开周宏翔作为当地人对语言的反复打磨。在表现地方性的同时,作者的写作又是开阔的。当下的青年写作者,很多虽是文学的原住民,却是离开故乡的“异乡人”。青春与岁月、故乡和他乡、梦想与现状……一路从重庆到上海再到北京生活的周宏翔,将不同城市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从心头汇至笔尖,一字一句构筑出多重身份的“异乡人”,与各色读者心中的图景重叠。世上一切那么远又那么近的命运交织,如同重庆起伏错落的街道里拥挤的人潮。青年形象的多样性,正是作者的追求。

“燃”的形态见仁见智,却应是青年写作者追求的价值。周宏翔在创作谈中提到,“我一向认为,写作者应该有记录当下并写好当下的职责,虽然并非易事,但不该辜负手中的笔。”我们有理由相信,若笔下当“燃”,则创作者永远青春。